发布时间:2025-07-22
七月的山城,蝉鸣裹着热浪。为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"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"、"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"的要求,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近日组织《有效利用数据要素价值助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》课题专家组,开启了一场特别的"乡野数据调研"——首站走进重庆渝北"富慧养"智慧养殖共同富裕项目与荣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,看数据这只"无形之手",如何翻起新波澜。
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《有效利用数据要素价值助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》课题由华南数字产业集团承接。
此次调研的项目,都是从国家数据局"数据要素×现代农业"典型案例、农业农村部全国典型案例中精挑细选。它们既聚焦县域政府与平台公司的核心需求,又兼顾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引导服务,只为破解一个关键命题:如何让数据要素与帮扶产业深度融合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"数据要素新动能"?随行的专家阵容也颇具分量——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产业处马俊茹处长、张格主任科员,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、国家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华南数字产业集团首席数字经济专家欧阳日辉教授,数据要素社创始人熊婷,华南数字产业集团陈国安总裁、蒋俊首席数据官、华南数字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高洪波博士、邰勇财博士、中央财经大学李晓壮博士等专家学者,组成了一支"政产学研用"齐全的智囊团。
在渝北区原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智慧养鸡场里,钟桃董事长的脚步慢了下来。他指着鸡舍里的智能设备,语气里带着股子感慨:我们农民养鸡,以前全靠眼睛看、手摸数。现在好了,AI计数比人准,AI测温比手快,连鸡的重量都能‘估’得八九不离十!作为从传统养殖一步步转型过来的"老把式",且“不怕屎”,钟桃的话里藏着不少故事。他带着专家组边走边看,从品牌溯源系统聊到智慧生产,从鸡农服务聊到阳光屠宰加工、智慧营销,眼里闪着新农人的智慧之光。
调研组里,中央财经大学欧阳日辉教授听得格外认真。针对当前智慧养殖普遍存在的"采集成本高、生产链没打通、缺资金缺技术"等痛点,他现场支了三招:"第一,别自己闷头干,得找有资源、有意识、懂技术的平台企业搭把手;第二,公共数据开放是金钥匙,也正在加快,多和农口部门的数据系统对接,打通‘任督二脉’;第三,创新打造场景化产品,赶紧申报国家数据局的‘数据要素×现代农业’典型案例,让更多人看见咱们的探索!"
考察尾声,专家组还与市农业农村委、区农业农村委、区委网信办等部门,以及马上消费项目负责人进行了座谈。从市三农大数据平台到渝农经管系统,一个个鲜活的案例,让"数据如何为农所用"的路径越来越清晰。
如果说渝北的鸡舍是"小而美"的智慧样本,那荣昌的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则是"大而全"的产业大脑。作为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全国唯一畜牧单品种国家级大数据平台,这里自2019年运营以来,已在产业数字化、数字产业化、数据要素价值化三大领域交出漂亮答卷。
走进中心,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数据:1+1+6+N生猪产业大脑里,政府部门的管理数据、养殖户的生产数据、互联网的消费数据、科研机构的研发数据、物联网的设备数据、金融机构的风控数据,像血液般在"数字血管"里流通。"以前追溯一头猪的前世今生,得对接畜牧、疾控、兽医、信息中心、大数据中心等多个部门,现在统统联通;现在扫个二维码,从仔猪出生到生猪养殖、生猪调运、出栏屠宰,猪肉流通全流程一目了然。"工作人员演示的"阳光溯源"系统,让调研组直呼"没想到"。
在与市农业农村委、区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的座谈中,数据孤岛怎么破、AI疫病预测怎么做、数据+活体贷金融创新怎么推成了讨论热点。"技术、机制、政策得三管齐下!"有专家现场提议,"既要打通农口各部门的数据壁垒,也要用机制保障数据质量,更要用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,让数据真正‘活’起来、‘用’起来。"
从渝北慧养鸡到荣昌生猪产业大脑,这场调研不仅看到了数据要素给传统农业带来的"肉眼可见"的变化,更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"数字脉搏"。据悉,下一批数据要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秀项目,将走进浙江、山东等发达地区,继续书写更多"科技+农业"的温暖故事。
编辑:蒋俊